马杰
2023年2月,春寒料峭的喀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“新喀什人”——马杰,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发表SCI论文250余篇,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(排名第一)获得者,全球“高被引科学家”和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,入选“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”。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,他跨越五千公里山河,从黄浦江畔来到祖国西陲,担任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。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,马杰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热情,为喀什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用情怀与奉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,在祖国西陲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赞歌。
援疆初衷:肩负使命,情系南疆
“援疆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种责任、一种使命。”马杰院长常常这样说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专家,他深知南疆地区在水资源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。特别是南疆盐碱水淡化问题,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。带着一颗赤诚之心,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援疆之路,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,为南疆人民解决实际问题,为喀什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展开剩余89%初到喀什大学,马杰教授便被这里的淳朴民风和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深深打动。他暗下决心,要为这片土地、为这些学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。他说:“喀什是祖国的一部分,喀什大学的学生是我们的孩子,他们的未来就是喀什的未来、也是祖国的未来。”
扎根喀什:从“援疆”到“留疆”
初到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,马杰教授发现学院在学科建设、科研平台搭建、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。学院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,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有待提高,硕士点建设尚未完成,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也相对滞后。面对这些困难,马杰教授并没有退缩。他迅速投入工作,深入了解学院的现状和需求,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。在他的带领下,学院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。援疆时间即将结束时,面对组织的召唤和喀什大学的需要,马杰毅然决然地主动提出延期申请,继续留在喀什大学工作。他说:“这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,我不能半途而废。只要喀什大学需要我,我就会留下来。”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援疆的意义,体现了扎根新疆、奉献边疆的精神。
突出贡献:以行动书写援疆华章
教学改革创新,激活育人活力
马杰教授深知教育教学是学院的根本任务,一对一指导和帮扶新入职的青年教师,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授课水平。成立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,制定了持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相关政策制度,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,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。马杰教授还将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引入喀大,为受援地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,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,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攻克科研难题,服务地方需求
南疆地区苦咸水和盐碱水资源丰富,但由于淡化成本高,利用率较低,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、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。针对这一重大需求,马杰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攻关研究,提出了基于电化学淡化技术的创新工艺,并结合南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,开发出一套利用绿电实现苦咸水低成本高效淡化的技术方案。
这一成果不仅为南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,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硕士点申报成功,填补学科空白
“没有硕士点,学院发展就缺乏源头活水。”马杰将申报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点列为头等大事。他带领团队连续数月加班奋战,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申报方案,反复打磨申报材料,组织专家论证十余次。在马杰教授的带领下,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功获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这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。硕士点的获批,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,也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、开展高水平科研奠定了基础。
组建科研团队,培养青年人才
马杰教授深知,一个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。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,学院组建了以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科研团队。他亲自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,并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,提升学术水平。指导青年教师王亚博,以喀什大学为第一单位,在国际权威期刊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(影响因子13.2,中科院一区Top期刊)上发表论文,实现了喀什大学青年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零突破。同时积极搭建沪喀交流的渠道,在马杰院长协调和支持下,学院4位青年教师和1位硕士生在暑假期间前往同济大学实验开展学习交流,为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场所,显著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;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许多青年教师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,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他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,通过多种渠道,2024年为学院吸纳了5名优秀的青年学者。这些人才的引进不仅增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,也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,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为了留住人才,他还经常与引进人才沟通交流,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,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,让他们在喀什大学安心工作、舒心生活。
搭建科研平台,推动学术交流
“科研平台为零”曾是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痛点。马杰深知,没有科研支撑的学科如同无根之木。他立下誓言:“三年内,要让学院科研从荒漠变绿洲。”在马杰教授的努力下,2024年学院成功获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,并建设了一批科研和教学平台。这些平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,也为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。此外,他还积极推动学院与企业的合作,组织承办了多场全国性学术会议,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。
润物细无声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在马杰心中,援疆不仅是技术输血,更是情感交融。他常说:“我们要做石榴籽间的黏合剂。”在援疆工作中,马杰教授始终注重民族团结教育。他在课堂上、科研中、生活里,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和同事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他常说:“我们是一家人,只有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,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。”在他的影响下,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,各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。许多学生表示:“马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,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、如何爱国。” 在马杰院长的倡议下,土木工程学院研学实践团首次走出新疆,带领6名本科生先后前往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上海理工大学以及四行仓库纪念馆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、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地,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。实践团成员不仅领略了上海高校的风貌,更将喀什大学 “五个人人”活动成果带到了上海高校的校园之中,为沪喀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新的桥梁。
援疆情怀:扎根边疆,无怨无悔
远离亲人,援疆的日子是孤独的,但马杰教授却从未抱怨。他常常说:“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,这里的学生勤奋好学,这里的土地充满希望。我很庆幸能成为他们的一员。”在喀什的日子里,马杰教授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作中。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,但他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。他说:“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的工作,他们知道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”马杰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的奉献精神,也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援疆故事。
一片丹心写春秋
三年援疆路,一生新疆情。马杰用智慧与汗水,在喀什大学浇灌出教育的绿洲;用真诚与奉献,在各民族师生心中播下团结的种子。马杰教授的援疆事迹,不仅是一段学术发展的历程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援疆的意义,体现了扎根新疆、奉献边疆的精神。在他的带领下,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也为喀什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,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典范。马杰教授的故事,正是无数援疆工作者心怀祖国、扎根边疆的缩影。他们用自己的努力,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援疆赞歌。正如马杰教授所说:“援疆不仅是我的工作,更是我的使命。我愿意扎根边疆,与这里的人民一起,为建设美丽新疆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奋斗。”
来源:新民晚报 作者:上海援疆
发布于:上海市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