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,采用文学创作手法,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。故事中的人物对话、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,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。
长安城的夜色如墨,华清宫内却灯火通明。
"干娘在上,请受禄山一拜!"
当这句话从那个魁梧胡人的口中说出时,整个偏殿瞬间陷入死寂。杨贵妃手中的团扇啪嗒一声掉在地上,就连见惯了宫中奇事的太监宫女们,也都瞪大了眼睛。
跪在地上的是安禄山——那个在边疆杀敌如麻、威震四方的胡人将军,此刻却像个孩子一样恭恭敬敬地磕着头。而他要认作母亲的杨玉环,竟然比他小了整整十六岁!
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闹剧?还是说,这背后隐藏着更加可怕的阴谋?
当夜,长安城中便开始流传着各种传言。有人说这是安禄山为了攀附皇室的卑劣手段,有人说这是他失心疯了,更有甚者暗中猜测,这个胡人是不是另有所图...
然而,真相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可怕。这个看似荒唐的拜母仪式,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惊天阴谋的开端。从这一刻起,大唐的命运便悄然改写,而那个盛世的黄昏,也在这荒诞的一跪中缓缓降临...
时间回到三个月前。
范阳节度使府内,烛光摇曳。安禄山正在书房中与心腹史思明密谋。
"主公,朝中已经有人开始怀疑我们了,"史思明压低声音说道,"张九龄那个老狐狸,总是在皇帝面前说我们的坏话。"
安禄山冷笑一声,放下手中的兵书:"怀疑又如何?他们有证据吗?"
"倒是没有确凿的证据,但是..."史思明欲言又止。
"但是什么?说!"
"但是我们这些年来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,终归是瞒不住有心人的。再这样下去,迟早会出事。"
安禄山站起身来,在房间里踱起步来。确实,这些年他表面上忠心耿耿,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。三镇节度使的身份给了他极大的便利,但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。
"主公,不如我们..."史思明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。
"不行,"安禄山摇头,"现在还不是时候。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机会,一个能够彻底获得皇帝信任的机会。"
就在这时,府中管家匆匆走了进来:"禀报主公,宫中来人传旨,说是皇帝召您立即进宫!"
安禄山心中一紧,难道是东窗事发了?但他很快镇定下来,整理衣冠,大步走出了府门。
来到皇宫,安禄山发现气氛有些异常。往日热闹的宫廷显得格外安静,连太监们走路都是轻手轻脚的。
"禄山来了?快进来,快进来!"李隆基的声音从偏殿中传出,听起来心情不错。
安禄山走进殿内,发现不仅李隆基在,杨贵妃也坐在一旁。更让他意外的是,皇帝的脸上竟然带着笑容。
"臣安禄山参见陛下,参见贵妃娘娘!"
"免礼,免礼,"李隆基摆摆手,"禄山啊,朕今天召你来,是有件高兴事要告诉你。"
"请陛下示下。"
"朕决定,册封你为三镇节度使,总管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军务!"
这个消息如雷贯耳!安禄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三镇节度使,这意味着他将掌握整个北方的军事力量,这样的权力,就连当朝宰相也未必拥有。
"臣...臣不敢当,"安禄山故作惶恐地说道。
"不要谦虚了,"李隆基拍拍他的肩膀,"这些年你在边疆立下汗马功劳,朕都看在眼里。现在边疆局势复杂,朕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镇守北方。"
"陛下圣恩,臣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!"安禄山跪下叩头,心中却在狂笑。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!
"起来吧,起来吧,"杨贵妃在一旁温和地说道,"安将军为国忠心,理应受此殊荣。"
安禄山站起身来,偷眼打量着这位绝代佳人。杨贵妃今年二十八岁,正是女人最美的年华。她身着一件淡黄色的宫装,头戴凤钗,举手投足间尽显雍容华贵。更重要的是,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,几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。
就在这时,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安禄山心中悄然成形。
"对了,"李隆基突然说道,"明天就是贵妃的生辰了,禄山你也来参加宴会吧。"
"能为娘娘庆生,是臣的荣幸。"
"好,好,"李隆基很满意,"那就这样定了。"
离开皇宫后,安禄山的心情激动到了极点。三镇节度使的任命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策。
"主公,您这是怎么了?"史思明看到安禄山的表情,有些疑惑。
"思明啊,"安禄山神秘地一笑,"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,一个能够彻底打消朝廷疑虑的好办法。"
"什么办法?"
"你先别问,明天你就知道了。对了,立即派人去准备一份特殊的生辰礼物。"
"什么样的礼物?"
"最珍贵的夜明珠,最上等的蜀锦,还有..."安禄山想了想,"还有一套完整的胡人服饰。"
史思明更加疑惑了,但他知道主公做事向来深谋远虑,便不再多问。
第二天,杨贵妃的生辰宴如期举行。华清宫中张灯结彩,文武百官齐聚一堂。安禄山身着胡服,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"各位爱卿,今天是贵妃的生辰,大家都来献上一份心意吧,"李隆基心情大好。
群臣纷纷上前献礼,有金银珠宝,有名人字画,有奇珍异草,各种贡品琳琅满目。
轮到安禄山时,他缓缓走到殿中央,然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举动——他突然跪了下来!
"这..."李隆基愣住了。
"禄山,你这是做什么?"杨贵妃也有些慌乱。
安禄山却丝毫没有起身的意思,反而大声说道:"禄山自幼失母,一直在草原上孤苦伶仃地长大。今日见到贵妃娘娘,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,就像看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一般。禄山斗胆,想要认娘娘为义母,还请娘娘成全!"
这番话一出,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。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给震住了。
一个四十多岁的胡人将军,要认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为母?这是什么荒唐事?
李隆基愣了好半天,然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:"有趣,有趣!禄山,你这个想法倒是新奇。不过..."
"陛下,"安禄山诚恳地说道,"禄山知道这个要求有些唐突,但禄山对娘娘的敬仰之情,天地可鉴。如果娘娘愿意收禄山为义子,禄山愿意终生侍奉,如亲生儿子一般孝顺。"
杨贵妃此时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回过神来,她看着跪在地上的安禄山,心中五味杂陈。虽然这个要求确实很奇怪,但安禄山的表情看起来是真诚的。
"这..."杨贵妃看向李隆基,希望他能给个主意。
李隆基沉思片刻,然后说道:"禄山既然有此孝心,玉环,你就成全他吧。多个儿子,也不是坏事。"
"既然陛下这样说..."杨贵妃勉强点点头,"那我就...收下你这个义子吧。"
"多谢干娘!多谢陛下!"安禄山激动地磕头。
就这样,在众目睽睽之下,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义子。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城,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"你听说了吗?那个胡人安禄山认贵妃当妈了!"
"真的假的?他不是比贵妃还大吗?"
"千真万确!我有个亲戚在宫里当差,亲眼看见的!"
"这胡人真是不要脸,为了巴结权贵,什么都干得出来!"
街头巷尾,议论声此起彼伏。有人觉得这是奇谈,有人觉得这是丑闻,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安禄山为了攀附权势而想出的卑劣手段。
然而,他们不知道的是,这正是安禄山的目的所在。
回到府中,史思明迫不及待地问道:"主公,您这是唱的哪一出啊?"
安禄山得意地笑了:"你不懂。我这是在下一盘大棋。"
"什么大棋?"
"你想想看,现在我是贵妃的义子,那我和皇帝是什么关系?"
史思明想了想,恍然大悟:"您是皇帝的义子婿!"
"不错!"安禄山眼中闪着精光,"从今以后,谁还敢说我对朝廷不忠?谁还敢说我有异心?我现在可是皇室的一员了!"
史思明由衷地佩服:"主公英明!这样一来,那些想要陷害我们的人就没辙了!"
"这只是第一步,"安禄山收起笑容,变得严肃起来,"从现在开始,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。表面上要做个孝顺的儿子,暗地里继续发展我们的实力。"
"是!"
确实,从认了杨贵妃为干娘之后,安禄山在朝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原本对他心存疑虑的大臣们,现在也不敢轻易开口了。毕竟,质疑安禄山就等于质疑贵妃,而质疑贵妃就等于质疑皇帝。
"安大人,恭喜恭喜啊!"一个平日里对安禄山爱理不理的侍郎现在也主动过来套近乎。
"哪里哪里,"安禄山谦虚地回应,心中却暗暗冷笑。这些朝中的官员,真是墙头草,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。
更让安禄山满意的是,现在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入宫廷,甚至可以单独面见杨贵妃。这给了他更多了解朝廷内情的机会。
"禄山啊,最近边疆可还安宁?"杨贵妃关切地询问。
"回干娘,一切安好。不过儿子觉得,现在的军队数量还不够,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兵力就更好了。"安禄山试探性地说道。
"嗯,这个想法有道理,"杨贵妃点点头,"我会和皇上商量的。"
"多谢干娘!"
就这样,安禄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,不断地向朝廷要求更多的兵权和资源。而李隆基和杨贵妃,出于对"家人"的信任,往往都会满足他的要求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安禄山的实力也在稳步增长。他不仅拥有了三镇的兵马,还暗中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。这支部队的存在,只有他和史思明等几个心腹知道。
"主公,现在我们已经有精兵十万,足够做很多事情了,"史思明汇报道。
"还不够,"安禄山摇头,"十万兵马看起来很多,但要想成就大事,还远远不够。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,更多的准备。"
"那我们还要等多久?"
"等到时机成熟,"安禄山眼中闪过一丝狠厉,"等到没有人再怀疑我们的时候。"
然而,安禄山不知道的是,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,但暗地里还是有人在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。
张九龄,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,从一开始就对安禄山心存疑虑。虽然安禄山现在有了特殊的身份,但张九龄的怀疑并没有打消。
"老爷,您觉得这个安禄山真的可信吗?"张九龄的心腹幕僚私下里询问。
"一个胡人,手握重兵,现在又攀上了皇室,"张九龄忧心忡忡地说道,"老夫总觉得此人不简单。"
"可是现在他是贵妃的义子,我们也不好说什么啊。"
"是啊,"张九龄叹了口气,"现在只能暗中观察,寻找机会了。"
确实,张九龄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。他明知道安禄山有问题,但却无法公开指出,因为这样做会得罪贵妃和皇帝。
但张九龄并没有放弃。他开始派人暗中调查安禄山的一切行动,希望能找到确凿的证据。
与此同时,安禄山也察觉到了张九龄的敌意。
"主公,张九龄那个老狐狸一直在盯着我们,"史思明担心地说道。
"让他盯着吧,"安禄山不以为然,"现在的我们,他动不了。"
"可是万一他发现了什么..."
"发现又如何?"安禄山冷笑,"现在皇帝对我信任有加,就算他有证据,皇帝也未必会相信。"
安禄山的话并非没有道理。现在的他确实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。但他也知道,这种安全是暂时的,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。
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,安禄山决定加大"孝顺"的力度。
"干娘,儿子听说您最近有些乏力,特意从西域请来了一位名医。"
"有心了,"杨贵妃感动地说道,"禄山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儿子。"
"这都是应该的。对了,儿子还为您准备了一些补品,都是从胡地运来的珍品。"
"你太破费了。"
"为干娘花钱,儿子心甘情愿。"
通过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,安禄山进一步赢得了杨贵妃的好感。而杨贵妃在李隆基面前说他好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。
"陛下,禄山真是个难得的好孩子,"杨贵妃经常这样说,"他对臣妾的孝心,连亲生儿子都未必能做到。"
"是啊,朕也看出来了,"李隆基很满意,"禄山确实是个忠臣。"
就这样,安禄山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稳固。甚至连一些原本对他有所怀疑的大臣,现在也开始改变态度。
"安大人果然是忠臣啊,"一个大臣感慨地说道,"能够如此孝顺贵妃娘娘,可见其品格高尚。"
"是啊,是啊,"其他人纷纷附和,"我们之前的怀疑都是多余的。"
看到这种情况,张九龄心中更加忧虑。他知道,如果再不采取行动,等到安禄山彻底站稳脚跟,就再也没有机会了。
于是,张九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他要直接向皇帝进言,揭露安禄山的真面目。
这是一次冒险的行动,因为一旦失败,他不仅会失去自己的地位,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。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,张九龄决定放手一搏。
"陛下,老臣有事禀报,"一天朝会后,张九龄留了下来。
"九龄,有什么事就说吧。"
"陛下,老臣觉得安禄山此人值得深思,"张九龄鼓起勇气说道。
李隆基的脸色瞬间变了:"九龄,你这是什么意思?"
"陛下,安禄山虽然表面上忠心耿耿,但老臣总觉得此人别有用心。"
"胡说!"李隆基怒了,"禄山对朕忠心不二,对贵妃孝顺有加,你怎么能如此诽谤他?"
"陛下,老臣并非诽谤,实在是..."
"够了!"李隆基挥手打断了他的话,"九龄,朕知道你是忠臣,但你这次确实过分了。禄山是朕的家人,你不可再有此言论!"
张九龄心中一沉,他知道自己失败了。皇帝对安禄山的信任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,任何针对安禄山的言论都会被视为挑拨离间。
"老臣知错,"张九龄无奈地退下了。
这次进言的失败,让张九龄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。安禄山的地位已经固若金汤,想要动摇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而安禄山很快就得知了张九龄的举动。
"老东西还是不死心啊,"安禄山冷笑道。
"主公,要不要..."史思明做了个手势。
"不用,"安禄山摇头,"现在动他反而会引起怀疑。而且,经过这次的事情,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影响。让他蹦跶去吧,反正也掀不起什么大浪。"
确实,张九龄的这次进言不仅没有达到目的,反而让李隆基对他产生了不满。从那以后,张九龄在朝中的影响力明显下降。
看到这种情况,其他原本想要对安禄山不利的人也都选择了沉默。毕竟,连张九龄这样的重臣都败下阵来,他们又能怎么样呢?
就这样,安禄山彻底消除了朝中的阻力。现在的他,可以说是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
"主公,现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吗?"史思明问道。
"还有最后一个障碍,"安禄山若有所思。
"什么障碍?"
"时间,"安禄山深深地看了史思明一眼,"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善计划。现在虽然局势对我们有利,但还不是最佳的时机。"
"那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时机?"
安禄山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走到窗前,望着远方的夜空:"等到大唐内部出现更大的问题,等到皇帝更加依赖我们的时候。"
从那天起,安禄山发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秘密——杨贵妃竟然在暗中调查朝中大臣的忠诚度...
从那天起,安禄山发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秘密——杨贵妃竟然在暗中调查朝中大臣的忠诚度。
这个发现纯属偶然。那天安禄山按惯例进宫请安,刚到华清宫门口,就听到里面传来低声的对话。
"娘娘,根据我们的调查,朝中确实有不少人对陛下心怀不轨,"一个太监的声音传出。
"具体都有谁?"杨贵妃的声音听起来很紧张。
"李林甫、杨国忠,还有一些地方官员,他们表面上忠心,暗地里却各怀鬼胎。"
安禄山心中一震,连忙躲在柱子后面继续偷听。
"那禄山呢?"杨贵妃突然问道。
"安大人?"太监顿了顿,"安大人对您和陛下的忠心是毫无疑问的,不过..."
"不过什么?"
"不过他手握重兵,这本身就是一个隐患。娘娘,您觉得我们是否需要..."
"不必了,"杨贵妃打断了他的话,"禄山是我的义子,我相信他。再说,现在正是用人之际,不能寒了忠臣的心。"
听到这里,安禄山悄悄离开了。但这段对话却在他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
原来杨贵妃一直在暗中调查朝臣!这说明什么?说明她对朝廷的现状也深感担忧,说明她也在为大唐的未来做准备!
更重要的是,她对自己的信任是真心的。这让安禄山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。
"如果能够说服杨贵妃支持我们..."安禄山暗暗思考着这个大胆的想法。
回到府中,安禄山立即召来史思明。
"思明,我问你一个问题。如果我们起事的时候,能够得到贵妃的支持,你觉得成功的把握有多大?"
史思明愣了一下:"贵妃的支持?主公,您是认真的吗?"
"当然是认真的。你想想看,贵妃在皇帝心中的地位,在朝中的影响力。如果她站在我们这边..."
"那我们几乎就是必胜无疑了!"史思明兴奋起来,"可是,贵妃会支持我们吗?"
"这就需要我们慢慢试探了。"安禄山眼中闪着精光。
从那以后,安禄山开始有意无意地在杨贵妃面前表达对朝廷现状的担忧。
"干娘,儿子最近听到一些传言,说是朝中有人心怀不轨,您觉得这事可信吗?"
杨贵妃心中一惊,但表面上保持镇静:"什么传言?"
"就是说有些大臣表面忠心,暗地里却在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。儿子担心这会影响朝廷的稳定。"
"你听谁说的?"
"边疆的一些将领私下里议论,儿子觉得事关重大,所以想向您禀报。"
杨贵妃沉默了片刻,然后说道:"这种事情确实需要注意。禄山,你觉得应该怎么办?"
"儿子觉得,应该加强对朝臣的监察,确保每个人都对陛下忠心耿耿。"
"嗯,这个想法有道理。"
通过这样的试探,安禄山逐渐摸清了杨贵妃的想法。她确实对朝廷的现状感到担忧,也确实在考虑如何维护皇权的稳定。
这给了安禄山更大的信心。他开始制定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。
与此同时,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。李林甫和杨国忠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,各自拉拢党羽,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派系。
"陛下,臣觉得杨国忠此人不可重用,"李林甫在朝会上公开攻击杨国忠。
"放肆!"杨国忠毫不示弱,"李林甫身为宰相,不思为国分忧,反而在此挑拨离间!"
"你说谁挑拨离间?"
"说的就是你!"
两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,让李隆基头疼不已。
"够了!"皇帝怒喝一声,"你们这样争吵,成何体统?"
但这种争吵并没有因为皇帝的呵斥而停止,反而愈演愈烈。朝廷内部的分化让整个国家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。
看到这种情况,安禄山心中暗喜。朝廷内部的混乱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。
"主公,看来我们的机会来了,"史思明兴奋地说道。
"还不够,"安禄山摇头,"现在的混乱还只是表面的,我们需要更大的动荡。"
"那要怎么办?"
"推波助澜,"安禄山冷笑道,"既然他们要斗,我们就帮他们斗得更激烈一些。"
于是,安禄山开始暗中操作,通过各种渠道向李林甫和杨国忠提供对方的"黑材料"。这些材料有真有假,但都足以激化双方的矛盾。
果然,在安禄山的推波助澜下,两个派系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。朝廷的效率进一步下降,民间也开始出现各种不满的声音。
"现在的朝廷真是乱套了,"百姓们私下里抱怨道,"那些大臣只知道争权夺利,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。"
"是啊,这样下去,大唐迟早要完蛋。"
"要是有个英明的领导者就好了。"
这些民间的声音很快传到了安禄山的耳中,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。
就在这时,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了:边疆突然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。
"报!"信使匆匆跑进大殿,"边疆急报,突厥部落袭击我军哨所,杀死士兵十余人!"
这个消息让朝廷震动。虽然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冲突,但在当前这种敏感的时刻,任何边疆的动荡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。
"立即派兵平叛!"李隆基下令道。
"陛下,"安禄山主动请缨,"儿臣愿意亲自出征,平定边患。"
"好!"李隆基很满意,"禄山,这次就拜托你了。"
"儿臣定不负陛下重托!"
就这样,安禄山以平定边患为名,率领大军离开了长安。但实际上,这次出征却成了他最终准备的绝佳机会。
"主公,我们真的要去边疆吗?"史思明私下里询问。
"当然要去,"安禄山神秘地一笑,"不过,我们去的目的可不是平叛。"
"那是为了什么?"
"为了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。"
到了边疆后,安禄山确实派兵平定了叛乱,但同时也在暗中进行着另一项工作: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。
"传令下去,"他对手下的将领说道,"从现在开始,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经过我的亲自批准。"
"是!"
"还有,立即清点我们的兵力和装备,我要知道准确的数字。"
"是!"
经过半个月的整合,安禄山惊喜地发现,自己现在掌握的力量比想象中还要强大。三镇兵马加起来,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士兵对他忠心耿耿,完全可以为他赴汤蹈火。
"主公,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起事的实力,"史思明汇报道。
"是的,"安禄山点点头,"不过,我们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。"
就在这时,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:张九龄突然暴病身亡!
"什么?张九龄死了?"安禄山简直不敢相信。
"千真万确,据说是突然发病,三天就去了。"
安禄山心情复杂。张九龄的死确实对他有利,因为这位老臣一直是他的心腹大患。但这件事的时机如此巧合,不免让人怀疑。
"主公,会不会是..."史思明欲言又止。
"不要乱猜,"安禄山摆摆手,"无论如何,张九龄的死对我们都是好事。现在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我们了。"
确实,张九龄死后,朝中那些原本对安禄山心存疑虑的大臣都选择了沉默。毕竟,连张九龄这样的重臣都死了,他们又算得了什么?
"看来老天都在帮我们,"史思明感慨道。
"也许吧,"安禄山若有所思,"不过,我们还是要谨慎行事。现在虽然阻力少了,但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。"
"那我们还要等多久?"
"等到一个关键时刻,"安禄山眼中闪过一丝狠厉,"等到朝廷彻底相信我们忠心的时候。"
为了进一步麻痹朝廷,安禄山决定主动回京述职。
"什么?主公要回京?"史思明大惊,"这会不会太危险?"
"危险?"安禄山哈哈大笑,"现在的我,还有什么好怕的?再说,不回去怎么能显示我们的忠心呢?"
"可是万一朝廷起疑..."
"不会的,"安禄山自信地说道,"现在皇帝和贵妃对我信任有加,根本不会怀疑我。而且,我这次回去还有更重要的任务。"
"什么任务?"
"试探杨贵妃的真实想法,"安禄山眼中闪着精光,"如果能够争取到她的支持,我们的大事就能事半功倍。"
就这样,安禄山留下史思明继续整备军队,自己则带着少数亲信返回了长安。
回到长安后,安禄山发现朝廷的气氛确实有些变化。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斗争更加激烈了,连带着整个朝廷都显得乌烟瘴气。
"禄山回来了?"李隆基见到他很高兴,"边疆的事情处理得怎么样?"
"回陛下,叛乱已经平定,边疆重新恢复了安宁。"
"好,好,"李隆基很满意,"禄山,你真是朕的得力干将啊。"
"为陛下分忧,是儿臣应尽的义务。"
接下来的几天,安禄山频繁出入宫廷,一方面向皇帝汇报边疆情况,另一方面则在暗中观察朝廷的动向。
他发现,李隆基现在确实为朝臣之间的斗争而头疼不已。皇帝的脸上经常带着疲惫的神色,显然是被这些政务搞得焦头烂额。
"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机会,"安禄山暗暗思考着。
一天,安禄山按惯例去华清宫向杨贵妃请安。
"禄山啊,这次边疆之行辛苦了,"杨贵妃关切地说道。
"不辛苦,为干娘分忧是儿子应该做的。"
"你有心了。对了,你觉得现在朝廷的情况怎么样?"
这个问题让安禄山心中一动。杨贵妃主动提起朝廷的事情,这说明她确实在考虑这些问题。
"儿子觉得,现在朝廷确实存在一些问题,"安禄山谨慎地说道。
"什么问题?"
"主要是大臣之间争斗太激烈,这样下去会影响国家的稳定。"
杨贵妃点点头:"你说得有道理。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?"
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。安禄山知道,自己的回答可能会决定未来的走向。
"儿子觉得,"他深思熟虑地说道,"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整顿朝纲,恢复朝廷的秩序。"
"强有力的人?"杨贵妃若有所思,"你指的是谁?"
"自然是陛下,"安禄山表面上这样说,但语气中透露着另一层意思,"不过,陛下现在被这些琐事缠身,也许需要有人帮助他分担一些责任。"
杨贵妃深深地看了安禄山一眼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。
"禄山,"她最终说道,"你是个有想法的人。如果真的到了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,你会怎么做?"
这个问题让安禄山心中狂跳。杨贵妃这是在暗示什么吗?
"儿子愿意为大唐的江山社稷贡献一切,"他诚恳地说道,"无论需要儿子做什么,儿子都在所不辞。"
"好,"杨贵妃满意地点点头,"有你这句话,娘就放心了。"
这次谈话让安禄山激动不已。他感觉到,杨贵妃似乎对现状也很不满,而且正在考虑做出一些改变。
"如果真是这样,"安禄山暗暗想道,"那我们的计划就更容易实现了。"
回到府中,安禄山立即写了一封密信,派人快马加鞭送到边疆。
"思明亲启:情况有变,速做准备。待我信号,立即行动。切记,此事关系重大,不可有误。"
与此同时,朝廷内部的斗争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。李林甫和杨国忠几乎每天都要在朝会上争吵,让李隆基苦不堪言。
"陛下,臣觉得应该罢免杨国忠的官职!"李林甫义愤填膺地说道。
"李林甫,你凭什么罢免我?"杨国忠毫不示弱,"要罢免也是罢免你这个尸位素餐的老东西!"
"你说什么?"
"我说你是老东西!"
两人在朝堂上大打出手,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。
"够了!"李隆基终于爆发了,"你们这样成何体统?都给朕滚出去!"
两个宰相被赶出朝堂,但他们的斗争并没有因此结束,反而延续到了朝堂之外。
看到这种情况,安禄山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。
当天晚上,他秘密召见了几个心腹。
"诸位,"他严肃地说道,"大事将近,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。"
"主公,我们什么时候行动?"一个心腹问道。
"很快了,"安禄山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,"等我从宫中得到最后的确认,我们就立即行动。"
"那如果事情败露..."
"不会败露的,"安禄山自信地说道,"现在的局势对我们非常有利。朝廷内部一片混乱,皇帝焦头烂额,而我们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。"
"可是万一贵妃..."
"贵妃不会反对我们的,"安禄山打断了他的话,"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的局势。一个明智的人,会选择站在胜利者这一边。"
第二天,安禄山再次进宫。这一次,他要进行最后的试探。
"干娘,儿子有一事相求,"他恭敬地说道。
"什么事?"
"儿子听说朝中最近有人议论,说是要调整边疆的军事部署。儿子担心这会影响边防的稳定。"
这当然是安禄山编造的谎言,目的是试探杨贵妃的反应。
"调整军事部署?"杨贵妃皱起了眉头,"谁提出的?"
"儿子也不太清楚,只是听到一些风声。"
杨贵妃沉思片刻,然后说道:"禄山,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,你觉得应该怎么办?"
"儿子觉得,边疆军务不容有失。如果有人想要削弱边防力量,那无异于卖国求荣。"
"说得好,"杨贵妃赞许地点点头,"边疆确实不能乱。禄山,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动边疆的军队,你一定要据理力争。"
"是,儿子明白。"
这次谈话让安禄山彻底确定了杨贵妃的立场。她显然不希望看到边疆军队被削弱,这意味着她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维持现状。
更重要的是,她的话中透露出对现政府的不满。"卖国求荣"这个词用得很重,显然是有所指的。
"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,"安禄山心中暗喜,"杨贵妃确实对现状不满,而且她不会反对我们的行动。"
当天夜里,安禄山做出了最终的决定。
他提笔写下了一封信:"思明,立即起兵!"
这封信被快马加鞭送往边疆。三天后,一个震撼整个大唐的消息传来:安禄山在范阳起兵,自立为大燕皇帝!
当消息传到长安时,李隆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那个曾经跪在杨贵妃面前口称"干娘"的胡人将军,那个被他视为最信任的功臣,竟然背叛了大唐。而杨贵妃听到这个消息后,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,她终于明白,自己的这个"义子"从一开始就在下着一盘惊天大棋。安禄山的厚颜无耻认母之举,不过是这场政治阴谋的开始,而大唐的盛世,也在这场叛乱中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落。
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