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49年,国民党百万大军溃败,撤退台湾,从一度号称“亚洲最强陆军”到一朝败北,这背后的故事比小说还离奇。有意思的是,高高在上的蒋介石究竟哪里翻了船?而昔日的“结拜兄弟”张学良,晚年突然痛批蒋介石,用掀翻桌面,“蒋先生不用人才,专爱用奴才”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到底是“奴才”害了蒋介石,还是蒋介石害了自己?下面就来聊聊蒋介石百万兵力为什么不敌毛主席。
蒋介石和毛主席,都是大写的“能人”,可命运却完全不同。两个人的崛起过程,简直像是硬币的正反面——国民党这边“打江山抢地盘”,共产党那边“上山下乡拉队伍”。蒋介石手底下有多少兵,连美国人都算不清:1945年胜利,国民党武装人数高达450万!到了内战高峰期,还稳定保持200万主力。可这么大的家底,为啥一碰共产党就像豆腐撞铁墙?张学良一语道破天机:蒋介石看似威风,其实让一帮奴才掌控命脉。难道真的是“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”?
咱从头捋一捋:张学良和蒋介石最早可是“香火兄弟”,一起吃过饭、打过仗,老百姓都觉得他们铁得很。张学良被称为“少帅”,在东三省是有头有脸的人物,“九一八”之后还主动捐飞机支援抗战。可就是这么个人,晚年却对蒋介石一顿输出。有人说,是被蒋软禁几十年,心态变了,也有人说,少帅识破了蒋的“用人哲学”。当年,国共内战消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有的百姓说,“蒋介石可厉害,手下都是大将。”可战场上传来消息,不是将领投降,就是大军溃败,百姓纳闷了:到底是谁在带兵打仗?
张学良一针见血,“打仗能不能赢,关键不是多少兵,而是谁带兵。”他跟共产党人私下交谈,说:“你们跟着毛主席是明路,跟着蒋介石是没出路。”话说大白了——一队好马,得有个会骑的骑手。
表面上1945年抗战胜利,蒋介石风光无限,去重庆开会,各路大员觐见,报纸都在夸:国民党的军队,英姿飒爽,天下无敌。很多人觉得,大事已定,共产党“不过是小股游击队”。可在这“表面风光”的背后,国民党内部其实名利场成风,各路将军在台上讲团结,台下暗自掐架。比如刘峙号称“福将”,上阵容易“迷路”,兵一打溃就先回南京搬救兵;汤恩伯一个“河南之兽”,名声烂到家里地里都没好人说他;陈诚就更厉害,用的是“窝里斗”,专收拾自己人。有人摇头叹气:“看着闹腾,实际心虚。”外表太平,实则一团乱麻。
打仗不是开年会,哪里有那么多“福将”?前线的兵兄弟都说:“我们是顶着命打,后面那几位将军是顶着官衔混。”国民党高层争纸牌,底层士兵就跟串在竹签上的羊肉串,被人一把火烤糊。
事情的转折点,真的像老电影里的“峰回路转”。很多人以为,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兵力雄厚,再加上美国装备,天下无敌。可是真的到了1948年淮海战役,却眼睁睁看着三十万部队,几周之内直接被“消化”。刘峙、杜聿明这两位“明星将军”,不是主动求降,就是跑得比谁都快。
更让人瞠目结舌的,是张学良开出的“关键处方”——“蒋介石身边,个个‘听话'有余,能力不足。”毛主席这边呢?一句名言,“用人不分出身,不问成见,只看真本事。”无数出身普通的小人物,最后却能独当一面。你看看粟裕、林彪、贺龙,这仨人打仗像玩命,每次都是“少说多做”,硬碰硬干到底。这种“开机关门,一比高下”,国民党,高层争官职,共产党,基层拧成一股绳。谁强谁弱,一目了然。
等到1949年,局势就跟下棋最后一盘一样,国民党再想反击,已经“棋盘失控”。有那么一阵,表面看着上海的报纸还在吹捧中央“重组”,政府想拉拢人心,开大会、说口号。老百姓的心已经飞了:税太重、战太苦、生活苦不堪言。国民党机关算尽,搞一堆“内外合作”,结果是“山头林立”,人人有算盘,无人有主意。这就好比,粮仓进老鼠,大家光害怕,不动手抓,米怎么会剩下?
偏偏这个时候,“内鬼”问题也冒出来。某些大员表面是头号亲信,私下早给自己留后路,一出事就变节。分歧越闹越大,主心骨不见了。国民党这边“各自为政”,共产党那边“众志成城”。一到关键节点,和解无望,妥协不了了。
很多人喜欢说,蒋介石兵多将广,其实只看到了表面的人数。真要打仗,不是光靠“换人如换衣”。翻开历史账本,国民党败仗记录简直比电话本还长。有人死守“忠诚标准”,结果选出来的干部就是个“听话工具人”,打仗时不会变通,遇到问题只想着回报领导。用人酿祸,这真不是现代职场才有的套路,民国年间就玩成花样。
至于那些说国民党输是“天命”和“运气”的说法,真是抬举了。试问:三巨头里,有个喜欢窝里斗,有个唯唯诺诺,还有一个除了告状就没别的能耐,这样的队伍,哪能强大?你不是在养兵,是在培养“隐患”。蒋介石这一套“用人哲学”,表面看是“重情重义”,实则是“自断臂膀”。
现在回头难怪张学良要反讽。蒋介石说“忠心第一”,可实际结果是“人才流失”,最后不是被共产党打垮,是被自己人坑光。假如不是国共矛盾,可能国民党早就被“窝里斗”拖垮。你说这种用人路数多妙?只能说,比咱小区换保安还随意。
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